股票配资炒股看配资 /
期货杠杆交易
“上菜!”一声吆喝,菜品出锅,周围的居民老早就闻声赶来排队用餐。这是城口县某街道“小巷理”社区老年食堂中午用餐时的热闹景象。近年来,城口县坚持发展“银发经济”,以社区老年食堂为阵地,嵌入地名保护、儿童关爱等多种元素,补生活刚需之短,强民政服务之长,用心经营“小巷理”为代表的“小食堂”,撬动民心关切的“大民生”。
“老年助餐”
让老年群体用餐无忧
“这个食堂的饭菜价格便宜、味道清淡可口,很合我口味,在这里用餐真的是省心又安心。”一位用餐的老人连连称赞。然而省心又安心的背后是城口县坚持“科学布点”“定向补助”“全程监管”的全流程服务。
对于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老年群体来说,一份符合老年群体身体健康需求的营养餐尤其重要。由此,城口县本着“先调研、后设点”的理念,将社区老人规模、分布、用餐喜好等进行了全方位摸底,选择了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养老服务站融合建设,让老年人吃得“贴”心。
不仅如此,城口县还建立“政府补贴+慈善捐助+社会捐赠”的多方筹资机制,对困难群体用餐进行补贴,链接社区物业、爱心组织、社会工作者等服务资源深度参与助餐配送服务,让老年人吃得“省”心。同时,还通过“人力+数字化”结合,实现源头追溯、流向追踪、价格合理的全程管理目标,做到让老年人吃得“安”心。
现在,社区食堂不仅用口味留住了老人们的胃,也通过不断深化的服务,温暖着老人们的心。
“关爱小站”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为解决留守儿童在周末、寒暑假期间用餐难、营养不全面的难题,城口县积极同县内各大学校取得联系,参照校园食谱,引导“小巷理”推出营养美味的儿童套餐,还为留守儿童发放“打折卡”,满足留守儿童用餐需求。
除了为孩子们提供营养餐,打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用餐环境也很重要。“硬件设置上,我们更加注重与青少年儿童的友好建设,食堂内专门设置了儿童活动区,配有图书、玩具、彩色桌椅等,为留守儿童营造‘来了就是家’的温馨氛围,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工作人员介绍道。
提供营养餐以及打造良好的就餐环境只是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一部分,关爱留守儿童仍少不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了给这些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城口县依托社区食堂,积极引导本地大学生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契机,开展“E米阳光”公益托管课堂,形成集“托、管、教”于一体的微型托育班,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托管问题。
“地名保护”
让社区群众记住乡愁
地名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口县以老城记忆为主线,打造社区微型地名“文化馆”,即在食堂内集中展示城口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名100余处,用一个个怀旧场景向就餐群众展示老区发展的深情回望,激发群众保护地名文化的热情和自信。
“老年群体作为区划地名变迁的见证者,也是老城故事的切身经历者,是地名文化保护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城口县把地名文化保护,哺育在“民以食为天”的刚需之上,引导就餐老人讲好地名故事,让每一处地名文化,不仅展示在墙上,更在每一名群众茶余饭后的言谈轶事中。
“救助咨询”
让社会不断缓解焦虑
关注就餐群体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近年来,城口县以“工行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基金”为资金来源,购买“城口县五二五心理服务中心”服务,定点定时为留守妇女、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我们通过为‘精康家园’从业人员提供免费午餐,引导其为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且每周定点指派职工到食堂了解社区群众的焦虑分布,链接社区、家庭、学校多方资源,共同化解焦虑。”工作人员介绍道。
此外,城口县为解决社区群众实际困难,创新性将老年食堂从业人员纳入“救助通”业务培训,依托“民以食为天”的刚需,将每名食堂从业人员培养成“低保员、救助员”,使之提供用餐服务之余,能够为就餐群众宣传救助政策,办理线上救助,引导自助求救。
据了解,该项业务自开展以来,复兴街道居民通过“救助通”在线申请占比率超90%,有力地将“线上救助”触角延伸到困难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城口县“小食堂”一菜一饭、一帮一扶中,洋溢着烟火气与人情味,暖胃更暖心,“小食堂”撬动“大民生”,守护着大家的幸福“食”光。
责编:杨 利
校对:舒 轩 段美汐
编辑:肖娅楠
供稿:城口县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期货杠杆交易,请联系我们删除。
食堂社区地名留守儿童城口县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